
![]() |
![]() |
《宋稗类钞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富弼听闻黄庭坚才艺双绝,想与他见面,奈何“及一见,便不喜”,甚至戏谑道:“将谓黄某如何?原是分宁一茶客。”虽是笑讽之言,却也道出了黄庭坚爱茶成痴。
黄庭坚(1045—1105年)是宋代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出生于江西著名的产茶区——洪州分宁双井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,自幼亲见农户种茶、摘茶、制茶、饮茶,潜移默化中,他也成长为一个深谙茶艺茶道之人,并且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将爱茶之情付之于诗。
治平四年(1067),黄庭坚中进士,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。他走过很多地方,尝过很多地方的茶,对家乡的茶始终情有独钟。尤其是对被欧阳修誉为“草茶第一”的双井茶,他更是不惜笔墨,创作了大量咏叹之作。
“山谷家乡双井茶,一啜犹须三日夸。暖水春晖润畦雨,新枝旧柯竞抽芽。”家乡的双井茶啜饮一次,便让人不禁夸赞多日。元祐二年(1087),黄庭坚迁著作佐郎,加集贤校理。他在京任职,家乡人捎来双井茶,他就想到与苏轼分享,并作《双井茶送子瞻》:“人间风日不到处,天上玉堂森宝书。想见东坡旧居士,挥毫百斛泻明珠。我家江南摘云腴,落硙霏霏雪不如。为公唤起黄州梦,独载扁舟向五湖。”诗中首先说苏轼在翰林院挥洒才华,接着对家乡产的双井茶推崇备至,这样好的茶叶放在茶磨里研磨,细碎的茶粉白而细腻,连雪花也比不上它。黄庭坚不仅是苏轼门生,更是苏轼好友,两人经常吟诗唱和、弈棋联对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黄庭坚辗转各地任职,经历许多坎坷,心态逐渐平和恬淡。而此时的苏轼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,官场得意,作为挚友,黄庭坚提醒苏轼不忘黄州旧梦,要调适好心态。
黄庭坚饮茶,也喜欢煎茶,将煎茶视为一大乐趣。他的《煎茶赋》写道:“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,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。”煎茶煮水的声音如同山谷中的松涛之声,洁白的茶末就如春日天空中绵绵的白云让人赏心悦目。
黄庭坚写煎茶,常有令人眼前一亮之句。在《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》这首诗里,他写道:“急呼烹鼎供茗事,晴江急雨看跳珠”,用“晴江急雨”来描写茶水沸腾之景,别出心裁。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在另一首诗描写炉火煮茶之声的两句:“曲几团蒲听煮汤,煎成车声绕羊肠。”诗人巧妙地以羊肠小道上的辘辘车声来比喻茶沸之声,苏轼读到后,赞叹:“黄九恁地怎得不穷”,黄庭坚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啊。晁补之也附和道:“如此佳句谁能识!”
黄庭坚爱茶写茶,除了因家乡产茶,更因为茶性恬淡清和,外柔内韧。文人笔下,茶是“清苦先生”“清雅居士”,茶圣陆羽曾说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黄庭坚出生于茶乡,高洁脱俗的茶文化滋养了他的心性,年幼时他便作《牧童诗》:“骑牛远远过前村,吹笛风斜隔垅闻。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”以牧童之悠闲,与机关用尽的名利场中人对比,表达对争名夺利的厌恶。
黄庭坚为官“不以民为梯,俯仰无所怍”。每到一处,体察民情,多有惠政。被贬黔州期间,他随茶农上山采茶,《踏莎行》里留下了他与茶农共采茶的欢乐:“画鼓催春,蛮歌走饷。雨前一焙谁争长。低株摘尽到高株,株株别是闽溪样。”
黄庭坚寄情于茶,借茶言志,塑造了廉洁刚正的茶君子形象。他写茶饼形状“方圭圆璧”,方形如圭,圆形如璧,圭、璧都是玉,而玉本身承载了君子之德。“碎身粉骨方余味,莫厌声喧万壑雷”,宋人制作的团饼茶,煮前要碾成粉末,这种粉身碎骨却不改其味的特质,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象征。欧阳修也说:“岂知君子有常德,至宝不随时变易。君不见建溪龙凤团,不改旧时香味色。”经冬不改品质,恰如君子,坚守本心。在《送王郎》一诗中,黄庭坚劝勉自己的妹夫“要须心地收汗马,孔孟行世日杲杲……儿大诗书女丝麻,公但读书煮春茶。”希望妹夫能潜心道义,体会孔孟思想的绝妙,读书饮茶,提升自身修养。由此看来,茶真是儒士修身养性的一剂良方。
黄庭坚为官多年,仕途坎坷,但他心性淡然,乐天知命,随遇而安,憧憬“寒窗对酒听雨雪,夏簟烹茶卧风月”的宁静生活,也正因为有这样淡泊的人生态度,饮茶才变得诗意万千,他品茶“恰如灯下,故人万里,归来对影。口不能言,心下快活自省”。(范永林 李雷)